北宋名臣赵抃的治灾之道
治灾自古就是安民兴邦的大事,十分考验官员的能力担当。北宋名臣赵抃(1008—1084年)人称“铁面御史”,素以刚正清廉著称。然而,赵抃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治灾能臣。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夏天,两浙路(今浙江省和江苏省南部)遭遇罕见的旱灾,同时蝗灾、瘟疫接连暴发,据史料记载,当时仅两浙西路受灾死难人数就多达50余万,灾情异常严峻。大灾之际,身为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的赵抃临危不乱,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救济灾民,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曾巩在《越州赵公救灾记》中称赞赵抃:“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赵抃的治灾事迹留给后人诸多启迪。
见微知著谋定而动
早在两浙灾情初露端倪、越州境内尚未出现饥荒之时,赵抃就敏锐地觉察到了灾情风险,开始积极备灾。备灾从何入手?赵抃抓住“粮食”这个要害,谋定“七问”,寻找治理之策。七问,即赵抃询问越州各县官吏的七个问题:哪些乡出现了旱情,能够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百姓有多少,应从官仓领取救济粮的百姓有多少,可供受灾百姓修建的工程有多少,赈济百姓的官库钱粮有多少,富人能够捐出的粮食有多少,可以募集到的僧、道、士的余粮有多少?“七问”看似琐碎平常,实则非常关键,是灾情相关情况的总体梳理。赵抃以“七问”谋篇,掌握了救灾的现有条件,并初步明晰了救灾方向。由此,各县迅速统计出孤老病弱等无力自救的百姓有21900多人,紧急募集粮食达48000多石,大大超过官仓每年按例发给贫困百姓的救济粮3000石,及时缓解了粮食危机,给救灾开了一个好局。
对灾情的“见微知著”连同务实的“七问”,充分显示出赵抃敏锐的风险感知力和果断的行动力。
运筹有力细致周全
赵抃救灾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从容有序,正如曾巩所评价:“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