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助力文化样式活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国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与古籍版本、日用不觉的文化民俗与典章礼仪,承载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记忆。这些宝贵文化遗产,充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塑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重要宝藏。也要看到,一些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还需更好开发利用,一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只是静静地躺在展示柜中,距离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仍有差距。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对这些文物古迹和历史遗产进行全息拟态处理,把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从而让那些铭刻于青铜器、誊录于丝帛、书写于简牍、印刷于纸张上的文明,穿越厚重的历史,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近年来,我国实施一系列文物保护数字化工程,打造了文化传承发展的数字化样板。比如,敦煌研究院经过近30年的数字化保护探索与研究,形成一整套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实现了对洞窟的数字化保护。截至目前,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示范”已经完成29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179个洞窟壁画图像处理、45身彩塑和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形成了超过300tb可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资源。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许多沉睡多年的历史文物、濒临保护危机的珍贵遗产拥有了自己的数字形态,以全新的样式回到人们视野中。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