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汉学家普西奇:中塞文化交流的使者
拉多萨夫·普西奇(RadosavPu?i?),是塞尔维亚第二代汉学家、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学者。作为贝尔格莱德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和孔子学院院长,普西奇专注于汉语教学、汉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在中国、美国、英国和塞尔维亚本国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并写有多本著作,对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读《道德经》开启探索中国哲学之路
普西奇在塞尔维亚的学校接受了初等和中等教育,他对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在课堂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16岁的时候,他读了一本由德文翻译成塞尔维亚语的《道德经》,由此开启他探索中国哲学之路。尽管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提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教育资源,但他的求知欲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促使他自发地开始寻找关于中国的信息和书籍。
1981年,普西奇进入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系,并选修了汉语课。尽管当时有27名学生学习汉语,但到了三年级,他成为唯一坚持学习汉语的学生。这个经历展现了普西奇对汉语学习的执着和毅力。在1985年至1988年期间,普西奇前往中国深造,先后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南京大学学习。他在北京语言学院度过了一年时间,系统地学习了汉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随后,他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深造两年,专攻中国古代哲学,涉及南北朝史学、古代哲学、禅宗等领域。这段留学经历使普西奇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普西奇留学归国后,先后担任了贝尔格莱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汉语老师以及哲学院的古代哲学课程老师。与此同时,他还相继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这一系列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不仅丰富了普西奇的学术知识,也增强了他对汉学研究的热情和动力。尽管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巨大障碍,但普西奇的决心和毅力使他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汉语并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这段经历加深了普西奇对中国文化的渴望和追求,也为他日后在汉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