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20世纪初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既是中国留学史上的一次壮举,也是近代中国革命史和中法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的兴起
20世纪初,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青年为寻求救国真理,开始大批有组织地赴国外进行勤工俭学,并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规模的留学运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缘起于1912年2月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吴玉章等人在北京发起组织的留法俭学会。他们之所以鼓励国内学子赴法留学,除了留学法国每年费用“较赴日本留学所费无多”之外,同时也希望通过留学法国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表示“改良社会,首重教育。欲输世界文明于国内,必以留学泰西为要图……欲造成新社会新国民,更非留学莫济,而尤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为宜”。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国内留法教育因袁世凯的破坏趋于停顿,李石曾、蔡元培等便流亡法国继续推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并在一战爆发后来法的华工中开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以“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创办华工学校,选拔一些较有知识的华工,授以普通知识和中法文,学成后赴各工厂充任译员,并在业余时间教授其他华工。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动中法两国的文化沟通和交流,1916年6月22日中法两国人士又在巴黎共同发起成立华法教育会,宣布以“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知识、经济之发展”为宗旨。华法教育会法方会长为欧乐,中方会长为蔡元培。此后,华法教育会便成为这场特殊的留法教育运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