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伦:为我国放射性同位素事业奠基
肖伦(1911.12.15—2000.11.15),原名萧伦,四川郫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化学家和放射化学家。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8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发现三个新的放射性同位素,同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进行放射化学和放射同位素的研究;1956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历任研究室主任、同位素部主任等职;1956—195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58—1983年在中国科学院与核工业部领导原子能研究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化学奖,同年当选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肖伦是我国放射性同位素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他始终活跃在科学前沿,坚守在放射性同位素与核科学应用前线,不仅指导和参与了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首次氢弹试验、首艘核潜艇下水等重大国防战略科研攻关任务,更在改革开放后,领导开展了工业用放射源与体内、体外用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研究和生产,为中国核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矢志不渝,冲破重重阻碍圆归国梦
肖伦,自幼便沐浴在父亲萧举皋——前清举人的书卷气息和母亲知书识礼的熏陶之下。然而,肖伦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12岁那年,他从私塾考入成都大成中学,毕业时本想报考大学文科,但命运的转折点悄然降临——在关键的考试日,他因迟到几分钟而被担任监考的校长拒绝入场。面对这样的打击,肖伦并未气馁,第二年他选择了理科作为方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大学理科预科,并于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