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浏阳文华书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这里开启
浏阳,是革命老区湘鄂赣苏区中心区域,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堪称湘东一个极富人文底蕴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有一座书院见证了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的璀璨经典,就是矗立于浏阳文家市镇人民路的文华书院。毛泽东3次来此探索真理或领导革命活动,“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抉择正是在文华书院做出的。让我们一同回望这座书院不一般的前世今生,感受其不一般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气质,品读其不一般的红色星火和精神魅力。
具有湘赣边界浓郁特色的建筑明珠
道光十九年(1839年),浏阳知县胡芝房到文家市察看文昌宫,提议将之改为书院。当地士绅刘大馥、甘崇勋、陈番庶等人积极响应,当即呈请募建,1841年落成,取名文华书院。最初,刘大馥请来江西举人彭梦彰担任山长,学生无固定班次,限定名额为监生正课6名,附课6名;童生正课10名,附课10名。
咸丰元年(1851年),由知县赵光裕主持增修,添建斋房数十间,书院初具规模。同治三年(1864年)募资在西斋前面新建关帝殿(武庙)。过五年,又募款重新修缮大成殿。
文华书院背倚秀美文华山,前眺蜿蜒南川河,是湘赣边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之一。中轴线上自北向南依次是照壁、门楼、中厅、大成殿、成德堂、望山亭。书院总体布局明朗、气势恢宏,建构精巧、活泼灵动,既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共性,又突出了别具一格的地域个性。一是头门与照壁结合,照壁两端分设过街亭的双门导入形制,显示了开放创意和浪漫气息;二是中轴线上和两侧的主体建筑通过街门、巷道、过路亭、状元桥及廊道分隔或连接,形成大小4个天井纵横毗连,既独立成院又合成一体,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风格;三是文庙武庙并存,衬托了崇文尚武、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在湘赣边盛行;四是各类建筑上的图腾、绘画、雕刻、线条及用色也大量糅合湘赣特色。
志在培养“经文纬武”之才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