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多元文化和多边主义

2024-06-16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多元文化和多边主义


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危机。尽管世界各国都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赤字仍在不断扩大。自然的退化并不纯粹是一个环境问题,它涵盖经济、文化、地缘政治、社会正义和人权等各方面。各国应尊重多元文化、坚持多边主义,秉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繁荣的世界。 


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多元文化、多边主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物多样性是多元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础条件。生物多样性造就文化多元性。文化是人类在依附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又不断革新的人类活动的总和。生物多样性是文化多元性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自然生态、气候条件与群落生存方式相互作用,共同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随之孕育了多彩多姿的多元文化。中国有56个民族,无论是居于平原抑或高山、深谷,各民族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因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不断发展创新,酝酿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品格,造就了诸如东南地区的桑基鱼塘、西南地区的高山梯田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范例。 


多元文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源头活水。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往往是民族聚居区和文化特色区。各民族生活在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中,世世代代积累形成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生产生活习惯,体现了最朴素的生态保护理念。例如,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约孙”,主要是指保护马匹、保护草场、保护水源、防止荒火、珍惜血食、节约用水等;在傣族传统知识系统里,保护森林、爱护大自然是必须恪守的,他们生活在原始热带雨林中,却绝不随便砍伐一棵树。近年来,各民族的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焕发新生机,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可以说,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相互依存,正是因为有了多样的生物,才有了多元的文化。反过来,多元文化又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强劲动力。 


全文约2715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
阅读全文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


推荐阅读

  1. (16篇)学习贯彻二十届精神心得体会合集
  2. 大兴调查研究专题党课讲稿:弘扬优良传统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3. 县自然资源局“十四五”时期工作总结及“十五五”规划思路
  4. 2025年小区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5. 财政局关于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自查报告
  6. 县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招采和法规股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7.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站各项工作职责、制度汇编10篇
  8. 县政协干部2024年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9. 2025年学校教师入党申请书
  10. 区统计局党组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11. 统战部长在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2. 2025年最新入党申请书
  13. 2025年入党申请书
  14. 区文物局十三五总结和十四五规划文物局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计划
  15. 优秀网格员工作经验交流分享
  16. 打造适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17. 国有企业党支部(党总支)参与“三重一大”决策工作指引
  18. 县委书记寄语:年轻干部要涵养“四种情怀”

文章排行

微信端二维码

  1. 扫码进入《老笔杆子》微信端

客服二维码

  1. 扫码联系《老笔杆子》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