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的君子之风
竹是一种自然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千百年来被赋予了君子的道德含义,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早在《诗经》中,古人见竹疏朗洒脱,便想起君子。到了唐宋,人们则直接将君子与竹子的德性相关联。唐代刘岩夫《植竹记》曰:“君子比德于竹焉”。宋代欧阳修说:“竹色君子德。”至明代,从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开始,竹便被称为“四君子”之一。竹之德包括诸多方面,唐代白居易在《养竹记》中写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白居易将竹子之德概括为“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并逐一指出对于君子的对应教益,可以说对竹子君子品格的推崇,无以复加。故“竹如君子,君子如竹”的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社会的文人雅士、仁人志士常常以竹明志,寄情于竹。
“本固”是竹的天性。作为“岁寒三友”,竹临风傲雪,越冬而不凋;随地而生,不择地势和土壤。“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在唐代刘禹锡的这首《庭竹》诗中,竹子这种“无地不相宜”的特性正是“依依似君子”。清代郑板桥在《竹石》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把竹子立根牢固、坚忍不拔的物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性直”是竹的特质。竹外直中空,枝干挺拔直立,有宁折不屈之气概。宋代韦骧的《咏竹》:“此君坚直本天然,岂学妖花艳主轩”,借赞美竹子的挺直表达自己的正直秉性。王安石托竹言志:“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竹子曾与蒿草、蒺藜一同享受雨露的滋润,但是它最终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王安石推进改革,虽遇重重阻力,依然不改其志,他以竹自况,写出了自己正道直行的意志和勇气。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