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旉农书》中的粮食安全观
陈旉,生于北宋后期熙宁九年(1076年)。作为隐居躬耕的全真派道人,陈旉平生读书,不求仕进,“所至即种药治圃以自给”,多年参加农业活动,于74岁高龄时写成《陈旉农书》。农书篇幅较小,连序跋一共约12500字,但在我国古代农学上表现出不少新的发展。作为我国现存最早记载江南地区农业情况的著述,《陈旉农书》对当时南方地区农事活动的开展给予指导,不仅回应了两宋时期农耕文明由北方南移的社会所需,而且对宋代以后农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如《便民图纂》等诸多农书的理论来源。《陈旉农书》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被多次刊印流传于世,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多种丛书,18世纪传入日本。农史学家万国鼎评价其可以和《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并列为我国第一流古农书。
农书成书于粮食危机深重的两宋之交。社会状况方面,北方战乱不止,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大量人口南迁导致了南方地区包括食物在内的物质资料的消费和需求量的急剧增长。自然环境方面,水灾、旱灾、雨雹、连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危害农业生产。据历史学家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两宋前后四百八十七年,遭受各种灾害,总计八百七十四次。”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气候条件相互交织,极易滋生粮食危机,维护粮食安全是现实之需。《陈旉农书》顺应时代潮流,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粮食安全思想,不仅为当时的粮食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更是“有辅于来世”,为后世维护粮食安全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未雨绸缪——合理规划防范粮食危机
《陈旉农书》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在农业领域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主张通过合理规划防范粮食危机。陈旉指出“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农事尤宜念虑者也”,点明从事农业生产,在耕种开始前就要预先考虑周全,做好思想和物质准备,尽量将粮食安全隐患扼杀于萌芽状态。
首先要因时制宜,通过巧妙利用天时规划作物的种植,避免“四序乱而不能生成万物”的不良后果。陈旉指出“农事以先知备豫为善”,认为要想获得农业丰收,就要“盗天地之时利”,认识阴阳消长的天时道理,按照自然规律合理规划农事活动。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