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天气迫切需要“对症下药”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事件几乎席卷了北半球,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多国遭遇高温、干旱、洪涝等挑战。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2021年7月,郑州小时最强降雨量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过程;9月7日傍晚至8日凌晨,深圳出现超历史记录的极端特大暴雨,突破了自1952年深圳市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多项极值,特别是这场暴雨毫无征兆、突如其来、雨势凶猛,预报预警难度极大。今年年初,我国湖北等地又经历了“冻雨”,很多人春节返乡途中受阻遇困。从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据来看,面对不断突破纪录的极端天气,未来极端天气或将“常态化”。在此趋势下,我国北方常见灾害“南方化”,南方常见灾害“北方化”或将更趋明显。
事实上,面对极端天气的现实风险挑战,我国公众防御意识整体还不强,城乡基础设施设防水平、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存在短板,病险水库隐患突出,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不足。当前,各类承灾体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不断增加,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更趋显著,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但是,针对极端天气的应急准备、预警与响应联动、处置与救援等工作尚无法真正适应新挑战新要求。2024年4月,广东省多个地市平均雨量打破当地4月雨量历史纪录,其中10个市县平均雨量是往年3倍—4倍。在此环境中,高速公路等设施难免受到暴雨灾害的直接或间接影响,5月1日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截至5月2日14时,已发现23辆车陷落,超过48人死亡。极端天气的衍生效应提醒全社会务必警惕极端天气“灾害链”和“风险链”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