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技术更好融入乡村治理实践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数字技术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和重塑治理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乡村治理的主体间关系、治理过程与内容、治理策略与方式,推动决策依据从经验向数据转变,权力运行从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治理架构从单一平面向复合立体转变。因此,通过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实践的嵌入,可以提升乡村治理的前瞻化、精细化、系统化和智慧化水平,助推乡村治理的形态嬗变,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以来,数字技术充分运用于乡村治理领域,全面介入乡村公共事务的需求表达、信息挖掘、协同治理、评价反馈等全流程,推动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但也要看到,乡村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治理现代化转型中仍存在不少现实挑战。
首先,数据碎片化导致缺乏联动效应。乡村数字化过程中容易重手段轻质量,衍生出治理数据碎片化、传递单向化等问题,导致数据低质、构成复杂,制约了数字平台整合效应的发挥。现实中,仍存在部门本位主义,不同部门出于工作、绩效考核等目的相继开发线上数字平台,“条”和“块”之间的互不兼容更不共享导致存在数字平台重复建设、数据重复收集等问题,缺乏数据信息的联通共享。在遇到需要多部门联动治理任务时,推诿扯皮和消极作为难以避免,一站式服务机制尚不完善。可以说,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基层政务服务的PP软件纷繁复杂,各种不同工作群不断增加,“指尖上工作”任务倍增,这也是造成基层工作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
其次,警惕乡村治理中的数字形式主义。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上级对基层的监督考核呈现出数字化趋势。数字化的监督考核方式,使得基层重视“数字形式”大于数字背后的实际成效,过于关注数字平台的各项指标,而忽视日常工作改进,甚至通过各种措施“生产”上级政府需要的“考核数字”。“数字生产”不仅包括乡村真实数字,还有不切实际的“水分数字”,影响上级政府的决策判断。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过度关注痕迹管理,超越了内容本身,处处留痕甚至虚假造痕,违背了基层治理的初衷,结果也适得其反。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