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开创新局面,乡村实现了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农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党的十九大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只有扎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方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底子薄、欠账多、短板突出的差距,才能有效破解与“三农”相关的不充分、不平衡、不可持续、循环不畅等发展难题。
以创新理念破解发展动力不足难题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本质上是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提升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算好经济与政治两笔账。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到目前的超过63%,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智库、学者潜在地认为,投入乡村建设“低效率”“周期长”,经济上不划算、太浪费。影响了一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的信心。五级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必修课,算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眼前账与长远账、经济账与政治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关于建立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的“两进两回”机制,坚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信心。
舍得在科技上下力气增投入。科技投入是长线投资,回报周期十分长,需要长远眼光和体制保障。补齐乡村科技人才短板,要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恒心耐心,稳定县乡农业科教体系。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战略眼光,推进农业教育面向农村农民。针对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的特殊国情,采用相应政策提升研发能力。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