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种共富”破解“谁来种地”难题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些年,困扰农村共同富裕最大的难题之一是如何破解“谁来种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谁来种地”问题,提出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的路径方案。从农村实际看,“谁来种地”这个问题,说到底,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只有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才能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谁来种地”为什么成为难题。从表面上看,造成“谁来种地”的困境是老年人“种不动”与年轻人“不想种”的问题,实际上折射出如何让土地“效益多赢”的经营逻辑。大国小农是我国基本国情农情,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50岁以下的仅占45.3%,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选择外出务工。为此,种地面临生产成本“地板”和收益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经济效益偏低的问题叠加,“谁来种地”成为制约农村共同富裕的棘手问题。
一方面,种地成本走高与收益萎缩之间的矛盾。一些农户时常感叹,“种地养不活人”“做什么工作都比种地挣钱”“种粮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据调查,从种子入地到产品收益的周期中,人工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种地成本增长速度远大于土地收益增长速度。时至今日,种地依然属于有些因素不可控的高风险行业,尤其是在遭遇极端天气或市场大波动的时候,收益更难以有保障,尽管农户能吃苦并不能保证有稳定收益。另一方面,种地主体规模小与专业化服务滞后的矛盾。农村种地缺少年轻劳动力,更缺少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同时,一些地方的种地规模偏小,经营管理水平跟不上,严重影响其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削弱市场竞争力。此外,农业社会化服务缺乏产前信息采集、市场预测,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直接影响种地人的积极性。
“统种共富”模式有什么优势。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创新探索农村共富的路径。其中,“统种共富”成为一个破解耕地细碎化、种地效益低、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的新模式。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