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不是“筐”,媒体报道要避免四种趋向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以来,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常态化报道在全国各级各类媒体展开。佳作频出的同时,部分报道也暴露出概念化、片面化、快餐化、泡沫化等问题。
本文浅析做好新质生产力报道需要避开的误区和要把握的原则。
新质生产力报道要避免四种趋向
(一)避免跟风追热泡沫化
当下,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干劲十足,但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存在两大倾向:一是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一味发展新兴产业,什么热门干什么;二是唯技术论,把新质生产力等同于新技术、新发明。反映到媒体报道中,就是只要和新兴产业、新技术沾边,都往新质生产力这个“筐子”里装,这使得报道内容跟风追热泡沫化。
这类认知误区易导致对“破”和“立”的关系把握不准,忽视传统产业创变力量。
2024年1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布《I碰撞山东第一大国企,“矿山革命”来了》一文,展现了山东能源从煤矿数字化改造中开辟新赛道,煤矿工人“打着领带就把煤挖了”的巨大变化。
4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又推出报道《济南锻造的这把“基因剪刀”,正在一步步打破农业的“天花板”》,展现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农业种质资源的创新。这些报道挖掘典型样本,向社会传递明确信号,山东的“老树”正在“长新芽”,对唤起传统产业发展自信、进行正确舆论引导起到积极作用。
(二)避免单点聚焦片面化
生产力变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要素相互配合、一体化推进。但一些报道只盯着“技术革命性突破”这个单点,忽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个核心要素,对产业深度转型缺乏洞察,导致报道片面。因此,新闻报道必须摒弃线性思维,以系统性思维呈现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整盘棋”。
2024年4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走进海阳,推出《到海阳去看卫星发射!山东这座县级市如何无中生有商业航天产业》。海阳成为国内最大商业卫星海上发射基地,和当地自然条件、海工装备制造能力密不可分,更和地方政府战略布局密切相关。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