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将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
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没有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就将是无米之炊。但经济增长的好处并不会自动惠及每一个群体,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并不会普遍发生,有的国家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有增长无发展”现象,即经济增长了,但增长的果实被少部分人所享有,经济和社会没有发生结构性变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动荡不安,这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的增长。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自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经济和社会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而是出现了严重失衡,经济持续增长失去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经济与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需要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新变化。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和社会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就经济发展而言,主要变化有:一是发展理念的变化。增长速度仍然是重要的,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规模必须持续扩大,人均收入必须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基础。但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约束条件和生产函数都发生了变化,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发展驱动力的变化。要素的投入仍然重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禀赋优势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发挥,但创新驱动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将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三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国内大循环对经济发展的主体作用,并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