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声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这种由丝弦与桐木制成的乐器就是古琴。古琴,原称琴、瑶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在“琴棋书画”这四种文人雅士须具备的基本涵养中,琴居首位,甚至有“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和“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经常出现琴的身影,“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琴不仅是国乐之精粹,它还承载着古人丰富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寄托。
修身养性的载道之器
琴之为器,德在其中。在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中,“礼”是对于外在行为的规范,“乐”是对于内在性情的调养,也就是所谓的“礼以节人”“乐以发和”。而古琴就是“乐教”里最重要的乐器,因为古琴之音,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温柔敦厚、中正平和,很符合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标准。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而古琴音色冲淡悠远、空灵静渺,能让人回归自然,感受山水真意,从而获得“天人合一”的心灵体验,因而也受到道家的推崇。“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矣”,古琴成为修身养性的载道之器,“能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是为君子雅业”。
古琴十大名曲《潇湘水云》《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不仅有音乐上的美感,更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精神追求。如《平沙落雁》描绘闲远秋光中盘旋起落的雁群,意境苍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借由琴曲让人感受到水天一色的风景和天人合一的境界。琴曲中别样的深邃优美、古朴简静,可以让心灵受到陶冶和净化,使人澄澈通透。白居易在《好听琴》诗中曾描绘过古琴的这种作用:“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众多的文人雅士将弹奏古琴作为一种调和心性、提高修养的生活方式,正如刘禹锡在其名篇《陋室铭》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抒怀寄情的天籁之音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