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中的阿勒泰
新疆阿勒泰地区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和准噶尔盆地北缘,面积为11.8万平方公里,内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和吉木乃县。阿勒泰之名源自阿尔泰山,为蒙古语,意指黄金和金色。阿尔泰山古称金微山或金山,清代誉之为天山北路“名山之冠”,“山前后物产饶裕、水草丰美,久为中外各部落所艳羡”。历史上的阿勒泰地区,不但是中国北疆民族游牧、驻屯和设立牙帐之所,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新疆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缩影。
历史上中央政府对阿勒泰地区的治理
西汉初年,中原王朝就开始经营北疆地区,张骞凿通西域强化了西域和北部边疆的联系。自汉代起,阿尔泰山区域就是维护西域安全稳定的战略要地,其中今天阿勒泰地区尤为重要。正如清人所论,阿尔泰是“漠北全疆右臂”,而今之阿勒泰地区则起到屏护新疆的重要作用。纵观历史,中央政府强大时,为确保西域安全稳定,就会对关系天山北路安危的阿勒泰地区加强管理,屯兵建置;中央政府衰落时,北疆阿勒泰地区等地常为部族政权割据,作为南控西域和东进漠北的要地。因此,阿勒泰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中央王朝塞防的藩篱、北方游牧民族前出基地和迁徙通道的多重角色。
自唐代起,中央政府开始对阿勒泰地区实施有效管辖。唐在西域和漠北建立严密的军政管理体制,比汉朝更有效地征兵和应对战争,其中设置羁縻州府是唐代治理边疆的重要举措。649年唐太宗在庭州设立瑶池都督府,不久分为昆陵和濛池二都护府,并将阿勒泰地区纳入辖地,设立狼山州。657年苏定方先后大败西突厥,恢复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并于659年设立金山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以西、两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702年唐朝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阿勒泰地区为北庭节度使辖区羁縻州府所管辖。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