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需要“碎片”但不可“碎片化”
近年来,史学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批评声不断。但也有学者认为史学研究“碎化得还不够”。这表明,学界对“碎片化”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在史学研究中,“碎片”不可或缺,但史学研究不可“碎片化”,反对“碎片化”不等于反对“碎片”。
何为“碎片”?“碎片”是构建宏伟历史大厦的砖瓦和基石。一方面,“碎片”研究可以在细节上提供更加精确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例如,通过对某一具体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可以揭示出以前未被注意到的历史细节和独特视角,从而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些细小的研究成果,虽然看似琐碎,但却可以拼凑出更为完整的历史图景,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
另一方面,“碎片”研究可以引导研究者关注历史中的微观层面,从而发现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历史真相和人类经验。通过对日常生活、普通人物和事件细节的考察,研究者能够发现宏大历史叙事中被忽视的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的声音。这种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进程中个体和群体的真实处境和心理状态,进而对历史事件的动因和影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历史的“碎片”研究有必要,但是,“碎片化”研究却不足取。
何为“碎片化”?“碎片化”本义是指某种完整的东西变得不完整,应用到史学研究中,则意味着研究从整体性走向碎片化,研究主题变得细小琐碎,缺乏宏大视角和深层次的阐释。史学研究的“碎片化”主要表现为研究主题的细小化、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以及研究成果的零散化。研究者常常专注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现象,而忽视宏阔历史背景和整体历史进程。这种研究虽然在细节上可能非常精确,但难以提供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和深刻洞见。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