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着力破解种地难题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但是,目前我国土地规模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和比较收益低,加上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未来“谁来种地”问题会愈发凸显。同时,当前农民对具有“生活保障”功能的土地依赖性比较强,不利于土地规模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围绕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突围,“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一直是焦点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是重要前提。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5亩,按照平均4口之家规模测算,户均耕地只有5亩多一点,即使亩均土地产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已达到最大化,仅靠耕地种植所获收入也十分有限。同时,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影响,“荒芜田”“撂荒田”在不同地方并不鲜见。为此,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据此,各地在抓牢“土地”根子、因时因势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方式,让“小田变大田”,相继探索出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即通过统一规划管理等方式进行营利,农民领“年薪”,同时实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通过整合农机资源、土壤改良修复、全程种植服务等措施,全方位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需要政府建立起规范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程序的市场体系,引导农民签订正式的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合同以替代目前的口头承诺,要通过规范化的土地流转或托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