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开国方略》: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清前中期出现了“康乾盛世”,“大一统”的辽阔国土也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这些突出的历史贡献与清朝所进行的诸多国家统一战争密不可分。盛清时期,由乾隆帝亲自主导编纂的《皇清开国方略》专门系统记载了清朝入主北京之前的开国战争历程,成为“大一统”国家形成与巩固的见证,被寄予了“法祖图治”、诠释“正统”等理念,从而成为构建历史记忆与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文本。
主要内容与宣扬“武功”。作为一部用来重构国家历史记忆的史书,《皇清开国方略》在众方略中较为特殊。按照惯例,新修方略均是由常设的方略馆负责,更何况,乾隆朝的方略馆建制已经较为完善,更是由军机处直接统领,在众多史馆中地位极高。方略之外,方略馆还兼修了诸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大清一统志》《满洲源流考》等史志典籍。然而,《皇清开国方略》的编纂却并未选择方略馆,而是由国史馆兼修,“谕国史馆恭辑《开国方略》,著大学士公阿桂同办”。乾隆帝这样安排恐怕也是另有政治考量,那就是不仅把该书视为战争专史,更是有意拔高成国家通史。
《皇清开国方略》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馆编纂,至乾隆五十一年结束,共成书32卷,主要记载自努尔哈赤起兵至顺治定鼎北京以前约60余年时间里的战争史实,即“自俄朶里以至赫图阿拉,因十三甲,筚路蓝缕,得盛京而定王业”的完整历程。另外,特撰写《发祥世纪》一卷置于文本之首,是为叙述“满洲”一族的发源。该书采用了满、蒙、汉三体进行“编年纪月”,遵循方略体纪事本末的叙事方式,把“大一统”清朝的前身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展现。
《皇清开国方略》为确立文本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在史料征集上尤其注重从官方史书中探寻,特别是确立了以“实录”为核心的资料源泉。根据《御制开国方略联句》的记载:“编纂《方略》,皆本于《开国实录》。”该“实录”是清朝首部实录,于天聪六年(1632年)至崇德元年(1636年)撰写,“文直事核,足资垂信”。而关于皇太极和顺治两朝的事迹,《皇清开国方略》也主要从《清太宗实录》和《清世祖实录》中搜罗整理。国史馆在处理《皇清开国方略》文本内容与已修“实录”关系上遵循着“据事直书”的原则,并不做主观的辞藻修改与修饰。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