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治学》蕴含的治学之道
建安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盛世,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其中突出的是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而徐干则是“建安七子”之一。徐干(170—218年),字伟长,汉末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与孔融、王粲、刘桢、阮瑀、陈琳、应玚并称“建安七子”。徐干少时好学,五经皆能背诵,其“聪识洽闻,操翰成章”,以诗、辞赋、政论著称,魏文帝曹丕曾赞誉他“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其主要代表作《中论》,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论性的著作,曹丕称赞此书“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中论》今存传本分上、下两卷共20篇,《治学》是《中论》20篇的首篇,也是《中论》最重要的一篇,集中体现了徐干的治学主张,对今天的读书治学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器物如果不加修饰,就不可能做得美观好看,而人如果不学习,也就难以具备美好的品德,唯学才能成德立行。徐干在《中论·治学》开篇即指出,古代的君子能养成高尚的品德,树立卓越的品行,使“身没而名不朽”,这主要在于学习。他认为,人通过学习才能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这也是圣人最看重的要务。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辨认不出,当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此所谓“学者,心之白日也”。
“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孤身独处地想得到智慧,不如努力学习而达到目的。徐干主张学习需要付诸行动,“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老是站立在墙根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能够抵达,昂首宣告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好翅膀能够实现,空谈空想都不如踏踏实实去学习。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云:“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古人治学非常重视笃行。《荀子·修身》言:“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路程即使很近,不走也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徐干就继承了这样的治学思想。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