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兴教之道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论述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郑玄称其“记人学教之义”,朱子则谓其“言古者学校教人传道授受之次序,与其得失兴废之所由”。这一篇1200余字的文献,阐述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实践,蕴含着丰富的兴教兴学之道。
尊师重道是兴教之源。“师道尊严”最早见于《学记》,本义是“尊师重道”。《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东汉郑玄注:“严,尊敬也。”那么,这段论述就可以理解为:为学之道,以尊敬老师最难做到。老师受到尊敬,道才会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民众才能懂得敬重学业。《学记》把师者的地位看得至高无上,其曰:“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意思是,能做老师,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君王。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为人君,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慎重。在中国古代礼制中,一般是君尊臣卑,但《学记》中强调君王也要注重“师道尊严”,“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意思是,若君主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尊师重道的主张为师者确立了尊崇的地位,也为兴教兴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