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的五个方位
慎,就是小心、谨慎、慎重的意思。它不是犹豫不决、畏首畏尾,而是一种道德修养、道德自律。它要求一个人知敬畏、守道义,做事谨慎、严格自律。对领导干部来说,慎是一种理性的戒惧与自警,是一种必备的修养与境界。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议题。慎常常被看作是一种道德素养,一般会与人的思想行为联系在一起。
一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坚守道义,小心谨慎,严格约束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到诚实不欺、表里如一、洁身自好、守身如玉。儒家将慎独作为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作为检验一个人道德素养的标准与试金石,要求为政君子具有“慎其独”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如《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儒家希望道德高尚的君子始终保持“慎独”之心,要求为政者必须具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政治自觉,即使在自己不被他人所闻所见之处,也必须时刻坚守道义,不放纵自己,不逾越规矩。古代许多士大夫与知识分子十分推崇与提倡慎独,如东汉“四知”先生杨震,以“暮夜却金”的行为典型诠释了慎独之修养。
二是慎言。所谓慎言,就是谨慎地说话、讲话,说真话、讲实话,说有益的话、做得到的话,不说做不到的话,特别是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儒家提倡“慎言”,不是沉默不语,不是夸夸其谈、高谈阔论,更不是口无遮拦、随便乱说,而是要求君子或为政者“非礼勿言”“循礼而言”,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忠信”,不花言巧语、巧言乱德。在孔子看来,花言巧语的人往往面目伪善、很少有仁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常用一些迎合、奉承、欺骗的话语“忽悠”人、迷惑人,说一套做一套。儒家要求君子尤其是为政者对待言语要谨慎,如孔子告诫为政者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在借古人不轻易许诺,告诫为政者不要多言,慎重对待言语,否则,如果说的没有做到,就会失去民众的信赖。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