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汉学家伊懋可:潜心研究“中国的历史之路”
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历程中,有一批研究与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海外汉学家,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鸿沟,将古老而璀璨的中国历史文化置于全球化视野下进行审视与解读。他们不仅关注中国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脉络,也致力于探讨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与影响。英国汉学家伊懋可(MarkElvin,1938—2023年)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一生研究涉及中国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和环境史等多个领域,成就斐然。
提出“高水平平衡陷阱”理论。伊懋可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有非凡的驾驭能力和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在深入剖析中国历史或社会现象时,伊懋可从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视角,擅长将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框架。他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纺织工业的发明创造减少现象入手,结合多重视角提出“高水平平衡陷阱”理论。伊懋可在1973年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中国的历史之路》一书中充分运用了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他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和经济学模型,指出中国在唐宋时期特别是宋代发生了“中古经济革命”,“中世纪在市场结构和城市化上的革命”则是这场经济革命的重要表现之一。而在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陷入“量的增长,质的停滞”,并将其原因总结为“高水平平衡陷阱”。他认为传统后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已达到没有工业—科学投入情况下的极限,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农业剩余产品递减,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下降;劳动力越来越便宜,而资源和资本越来越昂贵;耕作与运输技术已高度完善,难以再做简单的改进。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多的剩余来购买新技术,而且这种所谓高水平的发展也抑制了对新技术发明的需求。这成为伊懋可阐释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理论依据。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