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技术如何实现发展与治理平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在制度上明确了平衡前沿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驾驶正逐步重塑人类的出行方式,成为当代科技创新中最具代表性的突破之一。未来,车辆将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具备自主学习与决策能力的智能实体,可自主行驶、避让行人、规划路线,将科幻电影中的情景带入现实生活。近年来,Waymo、Tesla、Uber以及百度等中外企业纷纷加速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例如,百度的“萝卜快跑”项目已在多个大城市试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这标志着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尽管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令人惊艳,但是它并非完美无缺。例如,它依赖大量数据,存在数据偏见和误导性;解释性差,对计算资源需求高;潜藏着诸多安全与隐私问题隐患。这些难题不仅影响公众对技术的信任,还涉及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社会价值体系的深层次考量。在享受自动驾驶带来的便利之时,如何确保其发展符合交通安全规范,并在社会信任和安全保障方面达到预期,已成为亟需解决的核心议题。
责任归属:明确框架与透明机制
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无人驾驶”时代的到来不再只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随之而来的责任归属问题却愈加扑朔迷离。在传统交通事故中,驾驶员的责任显而易见。而在自动驾驶情境下,驾驶员角色逐渐淡化,责任界定变得多元且模糊。在这一新的技术背景下,厘清算法设计者、制造商和车辆所有者的责任,是实现社会共治、确保技术平稳落地的关键一步。
首先,应通过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来明确各方的责任。当自动驾驶系统发生故障或引发交通事故时,一是算法设计者应对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负责。二是制造商需确保车辆硬件系统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三是车主需履行基本的维护义务。这样的责任划分有助于防止事故发生后各方相互推诿,为技术的规范、社会交通安全应用提供法律依据。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