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间品贸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优化海外仓布局,支持加工贸易提档升级,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增长点”。拓展中间品贸易将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间品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或服务的投入品,包括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品不同于最终产品,它不直接用于最终消费,而是作为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连接着上下游产业。中间品从一个国家出口到另一个国家进行加工组装,最终出口到第三国的贸易活动即为中间品贸易。中间品贸易的兴起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密切相关。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由贝拉·巴拉萨在其研究中首次提出。20世纪90年代,大卫·赫迈尔斯与其合作者们对这一概念作出了更为清晰的界定。根据其定义,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由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组成;二是这些连续的生产阶段至少分布在两个以上的国家,每个国家专注于生产一个以上的专业化工序;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且生产的产品被出口。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深入发展,中间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频繁流动,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主体。中间品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助推了全球范围的专业化分工和价值链延伸,促进了国际生产资源的优化分布和生产效率提升。与此同时,中间品贸易的深度和广度也深刻影响着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和地位。一方面,中间品的生产往往依托于本地资源和技术优势,中间品影响乃至决定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最终产品档次;另一方面,中间品作为关键上游投入,其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生产和市场表现,具有更强的价值链掌控能力。因此,集成电路等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国或企业通常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