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为什么在明代受到重视
唐代刘知几所著《史通》完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是中国首部系统性论述史学源流、史书体裁、史官建置、史书编纂、史家修养等问题的史学理论专著。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命人抄录《史通》进呈,“上读而善之”。但该著作在唐宋元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关注《史通》者可谓寥若晨星,评论者的主要意图也在于批评《史通》和刘知几本人。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史通》一书“传世者稀”,但从明代中后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史通》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史学现象。
明代的《史通》之学
研究《史通》成为一门学问是从明代开始的。史学家程千帆指出,治《史通》者虽有多家,但大约不出校雠、注释、评论这“三科”,明代的《史通》研究也是本着这“三科”来开展的。
明代最早校刊《史通》的学者是四川左布政使翰林院学士陆深。嘉靖十四年(1535年),陆深“以唐刘知几《史通》刊本多误,为校定之,凡补残剜谬若干言”,还其原貌,重新刊刻。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史通》最早版本,即蜀本。万历五年(1577年),张之象将宋刻《史通》校对刊行,增加了730字,删除了60字,又将“曲笔”“因习”两篇补充完整,“遂为完书”。从此以后,张之象本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万历三十年(1602年),张鼎思将家中的《史通》抄本与蜀本《史通》相对校,勘定为新本。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本子。
明代评论注释《史通》的著作主要有李维桢、郭延年的《史通评释》和王惟俭的《史通训故》,还有陆深的《史通会要》。《史通评释》主要对《史通》进行注释、订误和评论。注释即对《史通》中的言语、音义、书目进行注解;订误包括指出叙述的失当和订正作者的错误。王惟俭著《史通训故》主要是将郭延年的注释重新厘正,其注释《史通》较郭延年引证更为详实。他自称除了更定“直书”“曲笔”二篇外,还一共校正了1142字。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