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会盟碑:汉藏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作为一种地上文物,古代碑刻多被用于记生平、颂功德、警子孙,能够补充史书中缺乏的具体史实,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与典籍文献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而在雪域高原拉萨矗立1200多年之久的长庆会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就见证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汉藏民族之间的坚贞友谊。
古代藏文文献记载,吐蕃与中原地区在囊日松赞时期已经有了来往,并且从中原引进了历算和医学知识。但是,双方之间只限于民间交往,互派使者的高等级交流尚未出现。直到7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才开启了唐蕃之间官方友好交往的大门。
唐太宗出于稳定边疆的考虑,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成为中国古代和亲史上的美谈。《旧唐书·吐蕃传》记载:“高宗嗣位,授弄赞(即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后来,高宗又加封松赞干布为賨王。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任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根据多种文献的记载,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两次和亲是双方政治、军事形势发生变化的结果,客观上促成吐蕃赞普确立与唐朝皇帝更为亲近的“外甥”身份,两者从普通的毗邻关系演变成“舅甥”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与吐蕃之间使臣交往共计290余次,其中蕃使180余次,唐使100余次。每一次请婚、议亲、出嫁、会盟均是一次文化互访团,每一位成员都成为友好交往的参与者。
唐朝与吐蕃之间关于边境问题偶有摩擦,双方采用了会盟的做法,其中具体划分边界的会盟共有三次:第一次会盟发生于733年,唐玄宗与赤德祖赞商议举行会盟,双方约定关系以和平为主,边界则以赤岭为界。第二次会盟发生于783年,唐德宗与赤松德赞约定再续舅甥之好,在清水举行会盟。第三次会盟发生于长庆三年(823年),在此之前双方已有充分的铺垫。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