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区如何开展统战工作
冀鲁边区形成于全民族抗战爆发的1937年,以山东德州为中心,西起津浦铁路,南濒黄河,东临渤海,北抵天津独流减河,包括了当时隶属于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的20多个县,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是八路军挺进山东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创下了山东抗战史上的多个第一。冀鲁边区模范执行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元化统战实践,使边区呈现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战,进步力量要求抗战,伪顽势力有所分化并更加孤立”之局面,在党的统战工作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
联合国民政府乐陵县县长投身抗日。1938年5月,牟宜之在其舅父、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介绍下,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委任为乐陵县县长。牟宜之来到乐陵后,胸怀抗日,组建抗日武装,镇压地痞流氓和土匪。但是,在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压力下,其长期徘徊在“十字路口”。为此,边区军政委员会诚邀牟宜之共商抗日大计,并多次向其宣传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和策略。牟宜之看清了抗日的前途和依靠力量后,积极支持共产党抗日,并出资数万大洋为八路军一二九师购置棉衣。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对牟宜之的行为大为不满,对其处处压制。正在他苦闷彷徨之际,萧华率部来到冀鲁边区。在萧华的教育引导和动员下,牟宜之坚定了联合共产党抗日的决心,把县政府钱款积蓄全部交给八路军支配,将县政府武装改编为八路军“挺纵”泰山支队,使乐陵成为一个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对牟宜之的行为,周恩来曾给予高度评价:“倘若在抗日战争伊始,中国有十个牟宜之这样举一县之人力、财力、物力投身革命的县长,就会极大促进抗战事业的发展,使抗战全局有所改观。”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