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审美实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中华大地上曾经生活着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党项、契丹、女真等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与汉族漫长的交往交流中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文化认同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植根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共同创造、精心培育、不断发展所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
书法艺术衍生于汉字,是中华文化中极具辨识性的璀璨明珠之一。书法艺术就是各民族共同审美实践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书法推动了各民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魏碑,就发源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历史上,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代表的统治者,深深折服于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在其王朝推行着汉服、说汉语、写汉字,最终诞生了魏碑这一与帖本书法不一样的、刚健险峻、豪放质朴的书体。魏碑艺术是汉文化与鲜卑文化融合的典型,是汉民族与鲜卑民族共同审美实践的结晶。此后,魏碑与以“二王”为代表的帖本书法相互影响融合发展,共同促成了唐楷法度的形成。“南帖北碑”因此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两面旗帜。类似的还有在云南曲靖发现的《爨宝子碑》(刻于405年)和在云南陆良发现的《爨龙颜碑》(刻于458年),这两块碑的所在地是“爨人”所在的区域,其创作者是彝族。彝族人学习汉字书法与鲜卑族不同,别开生面,丰富了碑体书法内涵。
元清两个朝代的人民也在共同的审美实践中推动书法艺术发展。元朝建立不久,忽必烈即命程钜夫寻找“遗逸”,程钜夫开列的名单上,第一位即是书法家赵孟頫。在赵孟頫等人影响下,元朝出现了如契丹族耶律楚材、蒙古族康里巎巎等优秀少数民族书法家。清朝的统治者自小就接受汉文化教育,对书法尤其喜爱。如乾隆一生广泛搜罗名帖法帖,将他最喜爱的帖子藏于“三希堂”,以至朝廷内外,都以写一手好的书法为荣。由此可见,在汉文化的影响下,长期以来,不同民族对书法的审美实践共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