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形”又要铸“魂”
一座座传统村落,或掩映山间,或坐落溪畔,古朴的建筑、厚重的历史、淳朴的民风,令人陶醉。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基因库”,也是传统文化的“宝藏匣”。因此,散落在中华大地上鳞次栉比的传统村落,既是人间烟火气的氤氲,更是浓浓文化味的赓续。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挂牌保护,16个省份将502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55.6万栋传统建筑,传承发展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如此规模的遗产保护,对于世界人类文明保护与传承而言意义非凡。因此,传统村落保护,要置身于全面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把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既要塑“形”又要铸“魂”,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这是传承乡村人文精神、促进乡村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加大保护力度,让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更强。我国传统村落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与自然山水和谐共生,孕育出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循环往复的生态系统,塑造了相应的社会结构,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物证。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广袤的国土上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但由于乡村间发展水平各异,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农民期盼也有所不同,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需求。为此,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一方面,要做好统一规划、统一推进的总体部署,也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保护原有风貌,坚持“千村千貌”的原则,各美其美,不盲目跟风,坚决纠治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失管失修、利用不当等突出问题,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同质化误区。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将其承载的耕读传家、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等乡风民俗发扬光大,并把这些文化资源与推动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让其成为滋养社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文化力量。由此,才能让传统村落形神兼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