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修身之道
老子所著《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全文虽只有5000多字,却语言精练、理念幽深、境界高远。《道德经》中蕴含的修身观念虽历经千年仍散发着独特的智慧光芒,给后人以借鉴和启迪。
以“上善若水”积德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认为,万物生于道而养于德,德和道都是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道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本原和法则,是事物良性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律,万事万物只有遵循其道,才能够达到“和”的状态。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自然之理,是万物生长的必然法则;德是指事物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秩序,是道的具象化,是道的外在表象,是道在事物中的显现。
老子说“上善若水”,最上等的善就像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衣养万物而不做它们的主宰,虚怀处卑,接纳万物的回归;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地位,因而接近于道。符合道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就是最高的善,最能体现道的德行的是水,最上等的德行莫过水的德行,水的特性和作用几乎与道一致。水所体现的德,即不争、处下、柔弱。不争,就是不逞强示能,谦下不骄。处下,就能够容纳一切,而为万物之王。“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柔弱,就能长久生存,就能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是天下至柔之物,水也一样,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驭最强硬的东西,所以老子感叹,“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老子将积德蓄德看作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当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拥有强大的能力。认为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要学习水谦下自处的风格、宽容大度的胸怀、无私利他的精神、追求柔韧的智慧。
以“少私寡欲”知足常足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