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自信的意识形态功能主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既有研究与一个可能的分析视角
党的大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务必”,要求全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党的历史自信不是醉心于曾经的辉煌成就,不是满足于新时代十年来党和人民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更不是止步于未来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之中。历史自信联通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正如总书记在报告中所强调的,“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71。
实际上,作为与党的百年历史及伟大成就相呼应的“理论研究的热点”[2],党的十九届六中X会以来,“历史自信”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此后,学者们围绕历史自信的出场背景(齐卫平,2022;谢江平,2022)①、本质要义(肖贵清等,2022;陈金龙,2022)②、实践指向(杨军,2022;苏振源等,2022)③等开展研究,取得了阶段性代表成果。
同时还应看到,“历史自信”不仅承载着深刻的生成论、本体论、实践论意蕴,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性,为我们研究阐释党的大会精神提供了重要视角。这是因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1]4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意识形态不仅具有毋庸置疑的认识功能及实践功能,还表现为“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3]498,在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认同感、归属感上具有重要整合功能。与如上意识形态功能紧密关联的是,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4]。这深刻表明,历史自信是对历史的清醒认知及对发展前途的深信不疑,体现为深切的情感归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影响人们的实践选择、实践行为和实践成效。进言之,历史自信反映了由知及情、从情到行的实践逻辑,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维度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认知维度:历史自信的思想凝聚功能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