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亲善远恶的德行自觉

2024-11-13

“耻”:亲善远恶的德行自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围绕着“成人之道”即理想人格的培育这一命题,系统勾勒出关于理想人格的内涵要求及获致方法的宏大思想图谱。在这个过程中,智、仁、勇是理想人格的“三达德”,有耻、知耻成为形成光辉德行的路径共识。 


耻是基于价值判断的情感表达。“耻”,古形作“恥”,《说文解字》释义为“辱也。从心,耳声”。明代《六书总要》进一步诠释:“恥,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意。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可见,“耻”从词源学本意上可以解读为一种羞愧、屈辱的情感状态。“闻过自愧”则意味着,这种情感通常是在自身行为、思想发生偏差后,被动或主动反思、省察的一种内在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讲,耻感是一种可以推动人们自觉亲善远恶的道德情感。 


早在殷商时期,古人就开始将耻感与过失相连。《尚书·说命下》记载:“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商朝初年辅佐成汤的伊尹自我反省,认为自己身为国相却不能辅助君王成就尧舜盛业,内心的羞惭如同“挞于市”的耻辱。这种知过而愧的状态就是早期的德行萌芽。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就有着强烈的耻感取向,并将其看作是士大夫获得理想人格的基础。《论语·子路》讲:“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孟子·尽心上》则进一步以“耻之于人大矣”道出了存养“羞恶之心”的必要性。从此,耻正式上升为一种德行。随着时代的发展,“耻”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伦理化,在融入国家命运中政治化,强调国耻与养民知耻成了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自觉与使命担当。 


“耻”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带有鲜明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耻感来自个体反思自我行为与社会规范要求的差距;二是耻感来自他人对自身过错的评价。这就意味着,对于社会化存在的人来说,偶然情形下的“闻过自愧”并不等同于耻德。个体通过对伦理道德的学习,逐步构建起与历史条件相适应、与社会规范相协调的理性且稳定的价值评判标准,以此指导自身选择、校正言行偏差,如此才可称为由耻感到耻德的升华。换言之,耻德是一种融合了理性与情感的美德。 


全文约2485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
阅读全文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


推荐阅读

  1. 党员领导干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汇编(12篇)
  2. 医院副院长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视发言材料
  3. 主题教育个人自学计划表
  4. 支部班子2024年度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5. 乡镇党委书记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6. 机关单位党组书记在2024年民主生活会会前学习研讨发言材料
  7. 党员领导干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8. 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上年度整改+四个带头+个人事项+典型案例)
  9. 2025年学校党建工作计划
  10. 县团委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11. 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12. 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点评意见(6个点评意见)
  13. 2024年公司党委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情况报告
  14. 宣传委员2024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15. 上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报告
  16. 市交通局副局长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17. (120篇)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四个带头)汇编
  18. 对照“四个带头”剖析“典型案例”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含2023整改事项_4方面15
  19. 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记录2
  20. 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

文章排行

微信端二维码

  1. 扫码进入《老笔杆子》微信端

客服二维码

  1. 扫码联系《老笔杆子》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