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合成谬误”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反复提及,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宏观政策领域合成谬误现象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类改革举措协同联动、统筹推进。若政策措施之间取向不一致,就会顾此失彼、相互掣肘,甚至在叠加过程中产生负效应,造成合成谬误。
所谓“合成谬误”指对于局部和个体而言是最优选择,一旦加总到整体层面则未必是最优的,甚至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冲突与困境。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合成谬误现象普遍存在。马克思所揭示的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就是合成谬误的一种体现。在公共政策领域,合成谬误则表现为局部合理的政策叠加后反而产生负面效应,违背政策初衷、干扰社会预期。因此,正确认识合成谬误对于理解经济运行规律、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合成谬误最初是一个逻辑学上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在《辩谬篇》中揭示了13种逻辑谬误,其中两类同语言有关的谬误被命名为“合并”和“分解”。虽然彼时的讨论同今日合成谬误、分解谬误的含义并不一致,但二者作为谬误的重要类型为后来的学者所延续和发展。在现代逻辑学理论中,合成谬误是指认为部分特征必然适用于整体的无效推理,反之,分解谬误则是由整体特征推及部分特征的逻辑错误。简单来说,一个是“以偏概全”,一个是“以全定偏”。在众多逻辑谬误中,合成谬误能够“脱颖而出”走入大众视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学对其概念的延伸和应用。经济学视野中的合成谬误,是指局部最优不等同于总体最优、局部理性难以带来总体理性的决策困境,主要用以分析宏观经济现象和相关政策效应。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