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与边界实践

2024-12-11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与边界实践


在中国古代,“天下”是一种开放性的、模糊化的表达,它以“天下共主”的姿态,表明统治的观念,这是意识形态上的表达。在具体实践上,中国古代以边界的清晰化为旨归,大体可以分为清晰的边界和中间地带两种类型。表达与实践两者结合,最终统一于“大一统”的诉求。“天下”的模糊化表达与边界的清晰化实践既此且彼,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这种智慧最终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世界秩序。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是有限性疆域的观念,而“大一统”和“夷夏”观念则是在“天下观”的基础上,由历代儒家学者根据不同的情势而构建出来的。“天下观”是一体,而“大一统”和“夷夏”观念好比是硬币的两面,构成了“天下观”的全部认知,缺一不可。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是无界的,等同于今天的“世界”。也有很多学者对这种“无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天下”是有界的,基本上对应的是今天的“中国”。本文力图从一个较长时段来把握中国古代的“天下”表达与边界实践,并考察其背离背后所形成的聚合力。


先秦的“天下”与长城肇建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诞生于先秦时期。古人与今人一样,面对浩渺的苍天,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天地的宇宙观,“天圆地方”就是上古世界的宇宙观,此后与人类世界结合起来,形成了政治观念和地理观念等。在论述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时,后人多喜欢用《诗经·小雅·北山》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来说明天下即世界。《诗经》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各个国家的生活面貌。春秋战国时期,出于防守的需要,各国纷纷修建长城,这些长城不但具有军事功能还具有边界功能,既可防范敌人又可阻止本国的人民出去。“墙”本身就有防御功能和边界功能,长城具有这两个功能是毫无疑义的,尤其是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纷纷修建长城,这两个功能则更加明显。实际上,在各国互相征战的过程中都以突破长城为要,秦始皇正是在此过程中统一诸国的,所以边界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推动力而存在的。


全文约3446字,请下载后阅读、编辑。
阅读全文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


推荐阅读

  1. 党员领导干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汇编(8篇)
  2. 某法院党组班子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3. 政协党组书记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对照检视
  4. 市委宣传部长关于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对照检视发言材料(反面案例)
  5. 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班子对照检视发言材料(含案例剖析)
  6. 在2024年民主生活会前“四个带头”集中学习交流发言
  7. 市发改局副局长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
  8. 在县委巡察工作复盘会上的讲话
  9. 财政局党组书记2024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10. 2024年组织生活会商会支部班子对照“四个带头”检查发言材料
  11. 市委统战部部长2024年度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12. 支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讨论确定困难党员、慰问对象)
  13. 2024年村党支部书记年终述职报告
  14. 党委书记关于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四个带头)
  15. 在国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专题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16. 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人对照检查(政协)(四个带头)
  17. 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四个带头”5个方面对照检查材料
  18. 地市级单位关于2024年度选人用人工作情况的报告

文章排行

微信端二维码

  1. 扫码进入《老笔杆子》微信端

客服二维码

  1. 扫码联系《老笔杆子》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