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收复战:解放战争中我军经典城市战
四平地处长春、沈阳之间,是东北中部的重要交通枢纽。1946年至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曾三次血战四平,获得宝贵城市攻坚作战经验。1948年,我军在东北战场完全掌握主动权后,经过23小时激战,胜利收复四平,粉碎了守敌防御的“乌龟政策”,首创我军攻占现代化永久筑城地带之先例。
摸清敌情,不打“莽撞仗”
经过1947年秋季攻势彻底实现战略反攻后,我军控制了关键交通线路,同时也造成四平守敌更加孤立。1948年初,东北主力决心进攻战略要地四平。经毛泽东同意作战部署后,2月27日正式下达夺取四平命令。
进行城市战必须了解城市地理环境,掌握城市防御设施。1947年,我军围攻四平之后,国民党军队在原有城市防御工事体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强化了外围支撑点和市内防御工事及设施。在一些高大建筑物上组织四五层火力,周围配以碉堡、盖沟等侧射火力,形成了更加完善和牢固的防御体系。其中,以“陈明仁堡垒”最为突出,为时任守敌第71军军长陈明仁所建,他把日军留下的坚固建筑改造成永久性工事,增加密集火力,布置为核心守备。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虽然重创四平守敌,但未能攻克,城市防御戒备森严是一大原因。
集中兵力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原则,这同样适用于城市战。为了赢得绝对优势,东北主力精心部署兵力,以第1、第3、第7纵队和东北军区4个炮兵团共同担负攻城任务,由第1纵队司令员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统一指挥,其中配备山炮、野炮、榴弹炮163门,高射炮30余门进行炮火支援;以第2、第6、第8、第10纵队和独立第4师等部担负打援任务;另以第9纵队活动于锦、沈铁路线上;第4纵队从营口地区向本溪前进;独立第6、第7、第8、第9师进逼吉林、长春,牵制这两城守敌;独立第10师进到长春以南,阻敌南援,全力保障攻克四平。这一系列兵力部署,既有主攻,也有辅攻,还有打援,形成了围歼四平的强大合力和胜势。
经过前三次血战四平,我军深入探讨经验教训,强调不可再误判敌情、打“莽撞仗”,必须摸清守敌兵力部署。这一次作战侦察显示,驻守四平的国民党军队,是第71军第88师和3个保安团、1个骑兵团等近2万人。国民党守军曾遭受我军重创,重编后的部队大多为新兵,整体战斗力不强,对东北主力攻城作战极为有利。
清剿外围,多路突进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