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一座植根红色血脉的城市
在盐城市中心,解放路、建军路两条繁华大街交会处,盐城公路“零公里”起点上,矗立着一座被市民亲切称为“大铜马”的战士铜马雕塑——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与东西相望的新四军纪念馆、泰山庙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一起,串联起这座城市浴血奋战的红色轨迹,定义着这方土地的革命属性,标注着这方人民的精神风貌。
盐城,就是这样一座让精神地标屹立在地理原点的城市。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座因盐而生的城市,成为华中抗战的政治、军事、文化和指挥中心,红色曙光从此照耀盐阜大地。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盐城考察,作出“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重要指示,饱含着对这片红色热土念兹在兹的倾情牵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让陈列在大地上的红色遗产变成神圣的精神殿堂
在新四军纪念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近两米高的宋公碑前停下脚步,仔细阅读碑文。苏北沿海曾饱受海啸、海潮侵袭之苦,1941年,抗日民主县长宋乃德率两万多民众,战胜重重困难,建成一条90华里长的捍海大堤。新四军把新购的军粮无偿接济民工,和群众一起修堤。人民为感恩新四军,把这条海堤与千古名相范仲淹在盐城修建的范公堤相媲美,称为宋公堤。两条名垂青史的大堤,留下“范公已往宋公继”的佳话,也刻下执政一方、造福一方的丰碑。宋公堤至今岿然不动,静看潮起潮落,守护万家灯火,更启迪新时代党员干部为党尽职、为民造福。
一寸山河一寸血。盐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淀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全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2处、革命遗迹遗址248处,烈士命名镇村128个。以“五卅运动”先驱顾正红命名的正红镇、以新四军“独臂英雄团长”郭猛命名的郭猛镇……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口口相传,已化为盐阜大地最珍贵的文化标识和红色印记。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