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社会治理智慧——安徽桐城弘扬传统美德化解社会矛盾的实践探索
桐城,地处安徽中部,枕大别之脉,三面环山;濒长江之滨,一面临水。“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清代文人笔下的桐城景致,恰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晕染出桐城的灵秀韵致。由古至今,此地便以“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的盛景闻名遐迩,贤达之士辈出,文风昌盛、儒林传芳,熔铸着民族精神与人文风骨。在桐城的西南角落,坐落着一条古雅幽谧的小巷。巷内青瓦覆顶、飞檐斗拱、粉墙环立,黛色晕染岁月痕迹,映现时光静好。它不过百米长、两米宽,巷道两端,石牌坊静静矗立,其中一块之上“礼让”二字清晰可见。这里,便是声名远扬的桐城六尺巷。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六尺巷。他漫步其间,重温那段张吴礼让的动人典故,并仔细察看了桐城的历史文化展陈。“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参观六尺巷时,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席话,深刻揭示了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现代社会治理的智慧,指引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六尺窄巷,何以成为人们心中最“宽”的街巷?新时代新征程,桐城市给出了答案。近年来,桐城市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推行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创新举措,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文化滋养培育和谐“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社会治理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展开的,不是空中楼阁,不能抛开传统凭空进行。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土地上,推动社会治理不断向上向善,就一定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智慧。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