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与武器装备发展的“体系化”特征
从第五次中东战争到“沙漠风暴”行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中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这就是过去基于部队人数、装备和火力配备评估两军战斗力,判断军事力量强弱的方法似乎失灵了。一些国家通过不同装备的搭配使用和与之结合的战法创新,可以在战场上形成让看似势均力敌的对手无法克服的巨大优势。自此,现代战争与武器装备发展已由“平台到平台”过渡到“体系对体系”,成为很多国家国防建设的共识。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半导体和信息技术正在迅速融入现代武器装备体系并催生战争方式的变革,在深刻地改变了战场环境的同时也大大扩展了战场的边界。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体系化”的本质内涵,除了对于军事作战和武器装备研究人员外,对于社会各界认识当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确理解“体系”内涵
认识现代战争与武器装备发展的体系化特征,必须基于系统工程理论,但又要超越传统系统工程理论,准确把握体系的“超系统”概念。需要认识到“维度—系统—体系”这一体系构建过程中逻辑维度的复杂化过程。一个维度代表一个稳定的逻辑联系,而互不干扰的多个维度构成一个系统。只要各维度互不干扰,一个独立系统可以有很多逻辑联系维度,并且稳定运行。但是体系与封闭、稳定的系统不同,体系的构成是开放的。由于不断会有新的维度融入体系,一个体系可能成为多个复杂系统交叉影响的综合体,其内部的逻辑联系可能会因各逻辑维度间复杂的交叉影响而发生改变,甚至颠覆曾经的稳定联系,使体系规律长期处于变化与发展过程中。
这种“体系”变化的影响,在战争方式变革中具体表现为:化学能的使用对武器杀伤动能的改变,雷达和卫星技术对侦察能力的革命,半导体和通信技术对情报指挥系统的颠覆。但是,除了这种对军事技术整体的颠覆性影响外,体系化建设也可以通过技术装备多样化,在具体战术层面对装备运用产生颠覆性影响。如同武装直升机的诞生对地面装甲力量使用的遏制,而单兵精确制导武器的普及又制约了武装直升机的使用。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