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好商量”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基层协商民主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及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基础、最广阔的舞台。在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推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下,基层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日益彰显出凝聚社会共识、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以及提升公共决策科学化等制度优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将民主与治理结合起来,紧盯群众需求、强化多元共治,进一步通过“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民主实践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在正视群众需求中找准民意起点。随着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对基层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养老医疗、邻里纠纷、噪声扰民、环境卫生等“小切口”问题,蕴含着老百姓最真切的“幸福密码”。“有事好商量”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应做好对民众真实需求信息的收集,形成公共需求的议题清单,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社会治理的难点广泛征集议题信息,真正使协商内容契合“党政所需、群众所盼”。
群众参与协商是否积极,取决于其参与的有效性和同自身的关联性。畅通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是激发群众协商积极性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各地纷纷进行基层民主协商议事的创新实践,积极回应基层治理难题,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机制。但仍存在协商议题商定标准不明确、协商程序过于简单、“商量”过程流于形式、成果反馈缺乏约束等短板。要紧盯涉及群众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民生小事”“幸福要事”,抓重点、抓实在、抓持久,积极拓宽协商议题创设渠道和表达平台。同时,公共需求是民主协商的起点,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需求都能最终进入协商议程,协商议事机构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收集的需求信息进行再加工,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以小举措推动大发展,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在“面对面商量”中解决治理难题。收集民意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应开展跟进式调研,全面了解协商议题的实践情境,推动协商议事有序开展,定向突破民生议题和治理难题。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