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并提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中国作为古老的诗的国度,有着极为丰富的诗歌遗产。如何继承、盘活这份宝贵的遗产,这不仅仅是学者需要面对的课题,同时也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课题。
诗词普及:弘扬古典诗词的时代价值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典诗词在党员干部中的普及运用十分重要。对中国人来说,古典诗词是骨子里的基因。只要受过基础教育,几乎人人有背诵百首诗词的文学积淀。热爱总是产生在理解之后。党员干部只有自己浸润过、体会过诗词之美,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自觉运用、自觉推广。懂诗用诗的领导干部能够有意识地在社会治理中活用诗词,增强社会公共场所、百姓生活场所、大众娱乐场所的整体文化氛围,使公众亦能浸润其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党员干部应当带头学习古典诗词,挖掘并发挥其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将传统诗词运用到政治实践当中。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展示了大国领导者的自信与底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两句诗表达“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中国主张,展现了中国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与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些诗词表达内政外交主张,阐发治国理政之道,以诗意的语言阐述深邃的思想,把艰深的哲理转化为诗歌的活泼意趣,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范例。
诗词活用: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
诗词活用,是在对古典诗词熟记与深解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意义和生命力。通过对诗词的活用,能够让古典诗词与现代社会治理、现代生产生活相结合,体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