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应用程序自动扣费的“消费陷阱”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应用程序(PP)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应用程序大多采用注册会员、开通付费的形式与个人账户进行捆绑。但是,随着应用程序以营利为目的内容和服务的增多,也引发了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成为人们频频遭遇的“消费陷阱”。
在各类应用程序中,不少应用程序提供会员服务,而自动扣费选项常常被默认勾选。许多视频类应用程序,在用户首次开通会员时,会将自动扣费服务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呈现,默认选中的勾选框与复杂的文字说明夹杂在一起,消费者稍不留意就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启自动扣费。音乐、阅读、健身、云存储等各类应用程序也存在类似情况,有的甚至在用户购买短期会员服务后,在后续的扣费提醒中,利用模糊的提示引导用户再次陷入自动扣费的循环,而用户可能因未仔细查看账单或未及时取消扣费,导致每月或每年被持续扣费,而这些扣费往往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
应用程序自动扣款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是企业逐利本质的驱使。企业作为经营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天性。自动扣费功能为企业提供了一种稳定且可预测的收入来源。通过默认勾选、模糊提示等手段,使消费者开启自动扣费,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员用户的持续留存和收入的持续流入,即使部分消费者可能在后续发现并取消自动扣费,但仍有相当比例的用户会因疏忽或操作不便而持续付费。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取新用户的成本不断攀升,通过自动扣费来维持现有用户的付费状态,相较于不断投入资源进行新用户拓展,显得更为经济高效。
其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与监管的滞后。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但在应用程序自动扣费这一新兴的领域,相关法律条款还不够细化和明确,对于自动扣费的告知义务、取消流程、扣费规则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这使得企业在设置自动扣费功能时有了可乘之机。同时,监管部门在面对海量的应用程序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业务模式时,监管手段和技术难以做到全方位、实时性的有效监管,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企业的违规行为,从而导致应用程序自动扣费乱象在一定时期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遏制。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