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政”与“正”
孔子劳心于政治,这源于儒学的根本关切。孔子思想中没有“两个世界”(今生、来世)的说法,他信奉现实现世的生活世界。在孔子看来,老年人安享晚年,朋友间信任交往,年轻人怀抱理想,化行俗美,民生和乐,这是理想世界应该有的模样。让天下成为对人类而言更美好的所在,参与政治就比其他一些事务更紧急、更有必要。唯有建构有序、和平、稳定的政治体系,才可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为百姓的幸福安康提供最直接、最根本、最长期的保障。
为政的本质在“为正”
《学而》作为《论语》首篇,由“学”打开入道之门。行走在通往理想之境的大道上,要做人、要做事,这就是广义的“为政”了。然而,做人做事需要和平有序的社会环境,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点,在纷杂的社会治理体系中,聚光灯将会敏锐地映照于社会的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即人们通常情况下所理解的“政治”,孔子所论述的“为政”一般情况下也是就这个层面而言的。《为政》篇紧随《学而》之后,这一编排,足以见得政治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孔子论述政治,重点不在于进行政治概念的界定和探讨,他采取了启发式的言说形式,引导从政者投身于政治的现场,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政治的本质。孔子常常将政治与“正”并举。例如,《论语·颜渊》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深刻认识到物质基础、军事力量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同时,他也看到了另外一种更本质的力量对秩序带来的更加深层的影响,那就是人心与人性。如果政治不能起到引导人心、治人之情、化民成俗的作用,将背离它最本质的使命。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