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
当前,我国生育意愿、水平呈现双重下降态势和代际递减倾向,一部分年轻群体存在“恐婚”“恐育”心理,反映出生育文化正在发生持续、深远的转折性变化。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同时承担着生产、抚养、教育、情感等重要功能,但随着生育水平降低,家庭小型化速度加快,家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要保持家庭的存续和发展,就必须提升生育支持政策的包容性,建立以家庭为单位、适应新型婚育文化、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助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我国婚育文化正在经历快速重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观念、生育决策方式和养育过程特点等也在较短时期内经历了深刻的现代化重构。一是生育动机呈现多样化,青年一代更加重视家庭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之间的平衡。在现代化进程中,生育观念和动机的多样化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个人追求与家庭责任的平衡更受重视,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生育也不再是家庭职责和刚性任务,而是个体选择。越来越多的青年更加追求相对自由、独立的生活,“养儿防老”这一传统意义上的生育目的和理由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助推了青年群体生育观念的转变。二是少生优生成为青年一代的主流观念,教养模式成为婚育观念最重要的塑形力量。婚育文化的转变体现在教育观念、养老观念乃至家庭观念发生了全方位变迁。随着子女数量减少,青年一代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倾向于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采用更加精细化的抚养方式。人们开始倾向于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同时进一步减少生育子女数量,以便能更好地关注和投入对他们的教育。对教育的重视导致教育投入在全社会层面呈现“内卷化”现象,弥散性的教育焦虑也传导至个人和家庭层面,形成隐形生育门槛和心理成本,并在观念层面转变为青年群体普遍的生育焦虑、养育焦虑。三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青年一代家庭婚育观的重塑。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媒体、二次元世界、元宇宙、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应用全面影响年轻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正在深刻重塑青年群体的时空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也必然对他们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产生影响,并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加速新观念的扩散和传播进程。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