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作战“倍增器”:岸基固定翼反潜巡逻机
在军用飞机行列中,有些飞机外表有些“怪异”,它们外形看似民用客机或运输机,细看机身上还长着一些“小刺”,机尾拖着一根“长棍”,有的机头上顶着“麻将桌”。它们经常巡飞于世界“敏感”海区上空,行动有些神秘。该类飞机不是别的,正是岸基固定翼反潜巡逻机(以下简称反潜巡逻机)。
为防范德国潜艇的威胁,1915年,美国海军对柯蒂斯H-4型水上飞机进行改造,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潜巡逻机。1917年5月20日,英国海军航空兵一架F-2水上反潜巡逻机用炸弹在北海击沉德国UC-36号潜艇。这是反潜巡逻机,也是飞机击沉的第一艘潜艇。1943年,为满足在太平洋对日高强度反潜作战的需要,美国在B-24高单翼双垂尾4发重型轰炸机的基础上,通过部分结构改造、加装反潜搜索雷达等技术手段,将B-24改进为PB4Y-2“私掠船”海上反潜巡逻机。从此,开启了专用反潜巡逻机的研发大门。
冷战时期,随着潜艇下潜深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隐身性及续航力更大更强的战略核潜艇的出现,世界反潜格局出现新变化,迫切需要部署长航时、大范围、精定位、稳摧毁的新型反潜巡逻机。为此,美、苏开始以民航客机或其他大型飞机为基础研发新型反潜巡逻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以“依莱克特拉”民航机为基础,推出了P-3系列反潜巡逻机。为对付美国战略核潜艇,苏联也制造了两种大型反潜巡逻机图-142和伊尔-38。从此,不同于水上飞机的岸基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登上世界反潜战舞台。
继美、苏之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研发或引进一定数量的反潜巡逻机。由于需要搭载众多的机载侦测设备及反潜武器等,需要较大的机内空间,同时也考虑机内人员工作的舒适性,因此,典型的反潜巡逻机几乎都是在民用客机基础上加装任务系统改进研制而成。反潜巡逻机具有巡航速度快、作战半径大、留空时间长、搜潜手段全、挂载武器多等特点,成为世界各国海军航空装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