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大国博弈更加激烈、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贸壁垒明显增多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内在需求不足、群众就业增收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现实挑战的背景下,注重运用货币政策这一宏观调控手段,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功能和结构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功能,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从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充裕,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货币政策工具的结构功能,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从结构上更好满足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对资金的需求。货币政策工具作为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通过发挥总量功能和结构功能,最终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功能在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扩大和收缩货币供给的总量,可以影响宏观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通胀等方面的政策目标。一方面,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准备金等基础货币投放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与信贷增速,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让其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可以有效缓解经济波动。在跨周期调节中,货币政策工具需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作出不同选择:在经济扩张期,运用紧缩性工具防范经济过热风险;在经济下行期,通过宽松性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激发投资与消费,支持经济复苏和回升。在逆周期调节中,通过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等手段,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流动性与信贷供给,引导物价回升至合理水平,可以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过度波动。此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至贷款端,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