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在乡村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打好特色牌。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积极探索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产业,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旺”促“乡村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党建引领的总体格局。党建是引领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也是推动产业链固链补链延链的“主心骨”。余杭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径山茶、鸬鸟蜜梨、瓶窑蜜桃、中泰竹笛等“土特产”。如何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将遍布乡间的特色资源整合好、串联好,推动人文乡村和业态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课题。依托区域内径山茶产业、百丈竹产业、仁和渔业等七大农业特色产业,成立农业产业党建综合党委和7个产业链党委,吸纳农业主体、共富工坊等多元主体成为产业链党建的链上单元,构建“1+7+N”组织体系。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筹要素资源,推进“部门牵引”“龙头带动”“属地整合”“村企协同”等联建模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土特产”品牌。2024年前三季度,全区七大产业链增加值27.05亿元,增长2.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45435元,增长6.0%。
夯实政策保障的坚实基础。落实政策保障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政府可以为乡村特色产业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有力的资金支持、融合发展的机遇以及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而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余杭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充分挖掘乡村优势资源,着力提升县域承载能力,围绕“强城”“兴村”“融合”,打造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显著经济效益和持久生命力的特色村。产业特色村建设主体为村,按照五大类别分类建设,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培育打造特色产业村,有效激发了乡村产业的活力和创新力。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