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引导改革预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合理引导改革预期”。这是营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所谓改革预期,主要是指对改革过程、改革成效、改革责任的期望、期待和诉求。合理引导改革预期,就是要科学引导全党全社会理性看待改革过程、改革成效和改革责任,以消除改革分歧,增进改革共识,凝聚各方面力量顺利推进改革,达成改革目标。
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合理引导改革预期,要求克服急躁情绪,不可急于求成,特别是重大改革牵涉面广、周期长,需要耐心等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骛远,不要把调子起高、胃口吊高,而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合理引导改革过程预期,不能操之过急。
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采取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行动策略,经历了从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演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过程中,善于将改革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将改革总过程分解为若干具体阶段,以积小胜为大胜。渐进式改革容易赢得人民对改革的认同,有利于避免各种改革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也有利于及时纠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改革行稳致远。
同时,我国改革选择的是由易到难的实践策略。改革初期面临的问题往往难度小、比较容易解决;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对的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推进改革的难度加大,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短期内难以解决。
从改革政策制定到改革政策实施,需要经历较长时间。调查研究是制定改革政策的开始,改革政策的制定需要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中央制定的改革政策在地方实施过程中要制定具体细则,才能转化为改革实践。地方在实施改革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妨碍改革实施、延缓改革进程。从改革设想、动议到改革实践推进、改革成效评价,中间需要经过若干环节,由此决定改革的过程性和周期性。
改革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利益诉求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