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治理的契合点
作为我国八大沙漠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这片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地处贺兰山—狼山生态屏障之间,是西沙东移的主要通道。有效治理乌兰布和沙漠,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还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增强生态屏障功能,为黄河流域及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保驾护航。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黄河流域,其沙害问题长期以来影响恶劣,尤其是东南部地区的沙丘不断侵袭黄河,且与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接壤,形成了沙尘暴的高发区域。包兰铁路、京藏高速、110国道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也经常受到沙害的威胁,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难题。因此,面对这一困境,既要找到乌兰布和沙漠治理目前面临的难点,还要补齐缺口,给沙漠“锁边”,以确保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的难点。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推动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持续进步的基本条件。从自然层面来看,曾经荒凉死寂的不毛之地,正在开展菌草种植、沙漠土壤化改造、葡萄产业等生态实践。然而,从经济层面来看,乌兰布和沙漠治理高度依赖政策与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社会资金短缺、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阻碍长效治理机制的形成,进而制约整体生态治理效能。
沙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融资难,难以形成高效的引导机制和长效的管理模式。沙产业项目既需要在植被修复、生态种植等方面的短期高额投入,又需要“沙漠土壤化”技术研发与维护的持续性投入。具体呈现出资金需求大、见效周期长的特点,阻碍了社会资本对沙漠化产业的投入。
沙产业面临科技支撑不足的制约。传统种植养殖业仍占据沙区产业的主导地位,且大多为高耗水产业,导致土地和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同时,滴灌、太阳能、设施种植等先进技术在沙区的应用仍然较少。虽然乌兰布和沙漠的光照、风能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光伏发电与光土一体化生态农业的条件,但沙区依旧面临基础性研究不足的问题,导致相关高新技术和产品转化进展缓慢,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化进程迟缓。
(阅读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录!)